第二天早晨,刘伯承照例提了马扎,到院子里研读兵书。抬头望去,远处重重叠叠的山峦,笼罩在浓雾之中;朝阳升起,山峦和树林都披上了神秘的霓裳。
勤劳的房东,拾粪回来。刘伯承指着一座峻岭说:“老板,那座山煞是雄奇险峻,不知何名?”
老板将粪篓放下,指点说:“这座山,就是我们鄂东有名的三角山。记得民国二十年的秋天,一支红军部队在这里被白匪军打散了。唉,真惨哪!白匪军把被俘的红军连同伤员好几十口人,砍死在山脚下!”
刘伯承握紧拳头,怒火填膺地说:“这笔血债,我们一定要同蒋介石清算!”
李达走了出来。刘伯承说:“过去,我军有一支部队在这里遭到失败,我们应该去看看。通知部队,吃过早饭,翻越三角山,向张家湾前进!”
太阳升起一竹竿高的时候,三股灰色的人流,七弯八拐地向三角山进发。三角山,是广济县偏东北的一座海拔800多米的山。上山30里,坡陡路窄,蜿蜒曲折,草深林密。仅有的一条羊肠小路,被树枝和茅草覆盖着。
刘伯承右手拄着竹杖,左手分开树枝,跟指战员们一道登山。山水把小路冲刷得坑坑洼洼。每遇陡峭的山路,刘伯承便手脚并用,在警卫员的帮助下往上爬。走了不到一个小时,55岁的刘伯承就汗流满面,气喘吁吁。邓小平早为他准备了一副滑竿,可是他坚决不肯坐。邓小平毕竟比刘伯承年轻,体质又好,爬山也是内行,所以走得轻松。他在前面为刘伯承拨开树枝,扶他越过陡坡沟岔。又爬了七八里,刘伯承的内衣全湿透了,豆粒大的汗珠从稀疏的白发间涌了出来。邓小平见他这样吃力,再次建议他坐滑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