臣请议天下之事。不识陛下以今天下为安乎?危乎?治乎?乱乎?乌可知危乱而不思救之之道!如曰安且治矣,则臣请明其未然。方今之势,诚何异于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,火未及然,因谓之安者乎?
他说一想到社会的动荡,“每思之,神魂飞越”[79]。程颐认为变革要把“稽古”和“不泥于常”两者结合起来,认为这两者不能分开。在《又上太皇太后书》中说:
进德在于求道,图治莫如稽古,道必询于有道之士,古必访诸稽古之人。若夫世俗浅士,以守道为迂,以稽古为泥,适足以惑人主之听。[80]
稽古是复三代之治,但是稽古又能变常,才能得圣人之意。宋代很多人主张以行封建、井田的办法,来缓和土地危机,如张载、李觏等,都是这样主张的。王安石也是仿古之封建井田,定方田均税的方案。程颐是另一种看法,他说:
必井田、必封建、必肉刑,非圣人之道也。善治者,放井田而行之而民不病,放封建而使之而民不病,放肉刑而用之而民不病。故善学者,得圣人之意而不取其迹。迹也者,圣人因一时之利而制之也。[81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