著籍之数,何以寡少?其原因盖有多端。《晋书·武帝纪》,载帝平吴,得户五十二万三千,吏三万三千,兵二十五万,男女口二百三十万,则吏之与兵,皆在民户之外。《慕容宝载记》:宝嗣伪位,遵垂遗令,校阅户口,罢诸军营,分属郡县。《宋书·州郡志》:南彭城蕃县、薛县,皆义旗初免军户所立。
《刘粹传》:弟道济,为益州刺史,蜀土侨旧,翕然并反,道济皇惧,免吴兵三十六营,以为平民,分立宋兴、宋宁二郡。《隋书·食货志》:周武帝建德二年,改军士为侍官,募百姓充之,除其县籍。
《高祖纪》:开皇十年,五月,乙未,诏曰:“魏末丧乱,宇县瓜分,役车岁动,未遑休息,兵士军人,权置坊府。南征北伐,居处无定。家无完堵,地罕苞桑。恒为流寓之人,竟无乡里之号。朕甚愍之。凡是军人,可悉属州县。垦田帐籍,一与民同。”遂罢山东、河南及北方缘边新置军府。是晋、南北朝之世,有兵籍者,多在民户之外也。
《南史·郭祖深传》:祖深以为“都下佛寺,五百余所,僧尼十余万。所在郡县,不可胜言。道人又有白徒,尼则皆畜养女,皆不贯人籍。天下户口,几亡其半”。《魏书·释老志》言:大和十年,有司奏前被敕:以勒籍之初,愚民侥幸,假称入道,以避输课,其无籍僧尼,罢遣还俗。又沙门统昙曜奏:平齐户宋明帝失淮北,虏徙青、齐民于平城,置平齐郡以居之,其民谓之平齐户,见第九章第五节。及诸民,有能岁输谷六十斛入僧曹者,即为僧祇户。又请民犯重罪及官奴为佛图户,以供诸寺扫洒。此等盖亦如僧尼之不贯民籍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