高老师这番话相当有官场水准,明明是朱祁镇故意整朱祁钰,以报被囚南宫之仇,高瑶却说是徐有贞、曹吉祥他们贪图功劳,蛊惑圣上,导致朱祁钰没有好下场。帮领导甩锅的本领简直是在血液流淌的,不服不行呀!先帝怎么错也是先帝,也是朱见深的亲爸爸,不管怎样都是要留面子的;徐有贞他们就不一样了,是做臣子的,还是些罪臣,当然可以把责任都往他们身上推。既然高老师的报告已经交上来了,朱见深就让大臣们讨论讨论,头脑风暴。大家一看涉及先帝,触及宫廷斗争,都不怎么愿意发表意见。最后汇报皇帝:郕王以前做过什么事,实录里面都记载得很详细,他的庙号不是我们这些臣子可以妄议的,还是请皇帝自己决定吧!朱见深一看,好小子,把皮球又踢给了朕!没过多久,一个叫黎淳的官员也上奏,要求平反朱祁钰。朱见深刚刚当上领导,还没有做好否定先帝决策的准备,他决定缓一缓、压一压,于是放话:景泰皇帝以前的过失,朕不是很介意,但他的功过,也不是你们这些臣子可以评价的。
之后的几年,依然有大臣提到这件事情,套路也都相似,就是说整朱祁钰不是明英宗的本意,而是石亨等人蛊惑的结果,希望朱见深同志看在叔叔为大明立过功的分儿上,给朱祁钰恢复名誉,至少不能给个恶谥。成化十一年(公元1475年),明宪宗的态度彻底改变,他下定决心给叔叔平反,可是,这个决策是先帝做出的,如何既不损害父皇的威望,又给叔叔翻案呢?他实在是太聪明了,诏书上说:朱祁镇生前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,但没有及时纠正便去世了。你看,把责任都推给曹吉祥他们,朱祁镇也是“受害者”;接下来又把母亲拉过来做伪证,说自己询问过皇太后,皇太后也说先帝有类似的意思。我身为儿子,要听从母亲的慈训,也要考虑景泰皇帝与我血浓于水的亲情,以及打赢北京保卫战,对社稷的功劳。总而言之,恢复朱祁钰皇帝尊号,谥号也由礼部重新议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