属于前一种情况的词汇有“经济”、“革命”、“社会”、“思想”、“悲观”、“文明”、“具体”、“文学”、“列车”、“政府”等。这些词汇全都是中国语汇中的成语,流行既久,约定俗成,但日本人在近代使用时作了新的解释,改变了原来的词义,成为新词汇。以下举例说明:
经济一词,《文中子》:“皆有经济之道”,原是“经世济民”的意思,语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“政治”一词。现代日语中“经济”借用为economy的意译语,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,又作“节俭”理解。这些用法为我国所沿袭。
革命一词最早见于《易经·革卦》:“汤武革命,应乎天而顺乎人。”中国古代统治者认为帝王受命于天,王者易姓称为“革命”,原词仅限于界定改朝换代。日语扩大了该词词义范围,凡事物由旧质态到新质态的变革,都称为革命。
社会一词在《世说新语》有“邻里修社会”,原意指人们在社日里集会,即每逢节日,里社之民集会,称社会。这与西方学者所说的“社会”差异甚大。19世纪末西方社会学传入中国,西语“社会”最初被译作“人群”、“群体”,“社会学”译作“群学”。而日文中“社会”一词的含义与西文一致。20世纪初,“社会”一词从日本传入中国,国人才用这个词汇来表示“群”及“群体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