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8]A.霍夫斯达特和J.C.C.麦克金色在《论祈使句的逻辑》一文中,对这些方面已作过尝试性探究。载《科学哲学》,第vi期(1939,466页以后。并参见A.罗斯的评论《祈使句与逻辑》一文,载《科学哲学》,第xi期(1944),30页以后。
[19]有关祈使句逻辑与陈述句逻辑之间的可能性差异的讨论,可见冯·赖特的《义务的逻辑》一文,载《心灵》杂志,第lx期(1951)。重要的是要意识到,与陈述语气的情况一样,模态祈使句逻辑也不同于简单祈使句逻辑。
[20]柏拉图:《理想国》,331c以后。
[21]《尼各马科伦理学》,1096b,第32行。
[22]《人性论》,第三部分,第一节(一)。
[23]《道德形而上学基础》,H.J.帕顿英译本,108页以后。
[24]请参见W.K.弗兰肯纳所提出的类似的观点。其文载于P.席尔普编:《G.E.摩尔的哲学》一书,100页。
[25]《论道德判断的分析》,见《哲学论文集》,240页。
[26]《最终的思想》(Derniéres pensées ),225页。